序号 | 风险环节 | 风险点 | 检查要点 |
1 | 机构与人员 | 1.称量人员是否经过岗位培训,操作是否到位。 2.生产人员及进入车间的QA、设备维修人员是否有体表伤口,污染产品。 3.检验人员检验结果是否准确。 4.进入洁净室(区)人员是否经过卫生、微生物、洁净基础知识培训。 | 1.称量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。 2.检查体检记录,及企业健康规定。车间的人员进出记录。 3.专职检验人员、关键岗位相应人员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动,未经培训合格已上岗。 |
2 | 厂房与设施 | 1.洁净室(区)环境是否进行定期监测,并进行趋势分析报告。 2.洁净室(区)环境是否定期进行清洁、清洗和消毒。 3.与较强腐蚀性物料接触的洁净室应采取设施防腐措施。 4.是否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留样室。 5.洁净室(区)是否进行确认/再确认。 | 1.产品为非灭菌医疗器械,但应对生产环境进行控制,其生产过程应在十万级洁净室(区)内完成,检查企业洁净室(区)面积应与洁净室(区)内的人数、生产工序、生产规模相适应。 2.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,则该产品属于高酸高盐,对厂房和设备,检查企业车间维护规定及定期维护记录。 3.与血液透析A浓缩液(粉)物流通道、称量、暂存、投料等生产区域墙壁和顶棚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材质制作。 4.检查确认/再确认方案、报告。 |
3 | 设备 | 1.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。 2.是否配备了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。 3.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。 4.纯化水设备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。 5.关键生产设备、设施是否进行确认/再确认。 | 1.产品主要生产设备,如配液罐、灌装机、混合机、封口机等设计、选型是否满足工艺、产量要求,抽查设备的选型论证报告。抽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、使用说明书等。现场检查设备的结构、材质等。 2.如生产透析浓缩液,则检查工艺用水的制水、储存设备设计是否能确保水质达到质量标准,管道、贮罐是否规定清洗、灭菌周期,制备、贮存、分配是否能防止微生物滋生、污染,检查各水系统的维护、保养的文件规定。随机抽查3—5份水质检验记录、报告。 3.检查确认/再确认方案、报告。 |
4 | 采购 | 1.原辅材料是否符合国家、行业相关的质量标准。 2.主要原、辅料供应商是否经过质量审计,是否从经审计批准的供应商处采购物料。 3.主要原、辅料发生重大变更,是否对进行了评审。 4.评审依据是否符合法规的要求。 | 1.透析浓缩液主要原材料为醋酸、氯化镁、碳酸氢钠、氯化钠等,透析粉主要原材料为氯化钠、氯化钾、氯化镁等,检查企业是否按照《中国药典》标准检验杂质、微生物限度等。 2.检查物料的检验记录、检验报告。 3.检查经批准的供应商清单。 4.抽查主要供应商的评审和再评审记录。 |
5 | 生产管理 | 1.称量是否准确、是否有复核。 2.配液离子浓度是否符合要求。 3.过滤器安装是否正确、是否存在阻塞。 4.灌装、混合等设备运行参数设置是否正确。 5.是否按规程进行返工、重新加工,并有相应的记录。 6.生产记录是否全覆盖整个生产过程,尤其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是否保持有效的监控记录。 | 1.检查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(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、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)。 2.检查生产过程参数记录。如生产血液透析干粉,重点检查混合盐制备工序和中间体含量检测记录。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,重点检查产品配料工序、灌装工序和中间体含量检测记录。 3.检查清场记录,是否有上批原材料剩余。 4.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,重点检查配制环节投料记录是否与工艺规程一致。 5.检查混合罐定期清洁消毒记录。 6.检查过滤器使用前后测试记录。 7.检查设备参数确认报告。 8.检查返工、重新加工管理规定和相应记录。 |
6 | 质量控制 | 1.称量用主要器具是否定期校准。 2.是否按照检验项目进行检验。 3.成品、原材料取样及处理方法是否按规程操作。 4.是否有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及档案。 5.试验所用的标准液及滴定液有无专人配制标定。 6.工艺用水是否按规定监测。 7.产品留样管理制度。 8.产品各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是否行业标准的要求。 9.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是否按照药典要求进行逐批全项目检验。 10.检验人员数量的配置是否与生产规模相匹配。 11、是否按质量标准要求,对购入物料、成品进行检验、放行。 | 1.检查企业电子天平(电子秤)等主要称量设备是否有校准报告。 2.对透析浓缩液,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对严格按照产品出厂标准对产品的微生物限度、细菌内毒素、离子浓度进行出厂检验。 3.对透析粉,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产品出厂标准对产品的装量、微生物限度、细菌内毒素进行出厂检验。 4.查看档案资料。 5.查看记录。 6.查看管理制度,操作规程和检验记录。 7.询问、查看留样室及记录。 8.查物料、成品质量标准、检验规程、检验记录、放行记录。 |
7 | 不良事件监测、分析和改进 | 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;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,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,采取有效措施,防止问题发生。 | 1.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,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/人员职责、监测程序、报告时限、报告途径、调查、处置、内外部接口等内容。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。 2.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,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,采取有效措施,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。 |
|